2020年1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的概念及其在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内涵,针对高考评价体系的变化,我们新的课程改革也从三个方面进行发力:(1)学科知识观由事实本位向理解去向转变(2)基础教育价值观由“工具主义”的应试教育观向“人本主义”的素质教育观转变(3)课程结构由“学科实施覆盖型”向“学科理念理解型”转变。这些转变都指向我们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使得看似无法评价的核心素养真正的落地呢?回首我们传统的课堂有以下不足之处:(1)限定教育者的思维结构。使用不同的动词来要求学生对知识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和消化,本身并没有明晰的线索将事实性的知识串联起来,并非idea-centered,教师们往往难以清楚地表达观点,概念性观点,而只是以动词变化复述。(2)缺乏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区分。事实性知识是零散的、片段的,而概念性的知识是深层次的、系统的,能够将事实性知识串联起来的关键词。学生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即使能够在评估中获得较好成绩,但却无法对跨时间、跨文化和跨情景的相似的问题进行迁移思考。但是,概念理解可以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培养和发展学在相似的观点、事件或问题上发现规律与联系的能力。我们面临事实是知识正在以指数级数量增长,必须向更高层次的抽象度(概念)迈进,以聚焦和处理信息,这样知识才能被完整地和有效地存取和利用。
以概念为本的KUD模式推动了课程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将事实、技能与概念联系起来,使得学生们在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促进协同思考;重视学生学习体验,学生能够自己建构个人意义和理解,每个学生的思考被重视,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视角联系起来思考。下面我就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为例,谈一下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是如何设计的。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给我们所有的人都上了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课。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我们该如何生活?我们怎样才能活得更安全、更长久、更快乐和更有品质?这些我们平常不太关注的问题被疫情带到了我们面前,我们看到,生命、生活和生态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与自然相处、与世界相处,这是所有人必须学习的重要课题。结合这一现实问题,我们来设计《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
核心概念 |
1.生命来之不易,独特的、不可逆的、也是短暂的,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生命价值。 |
2.生命至上,我们要对生命有一种敬畏。 |
|
3.生命休戚与共,我们从对自己的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
|
4.守护生命需要珍惜身体,养护精神,生命是有韧性的。 |
学习目标维度 |
详细目标 |
DOK认知层级 |
核心素养水平 |
学生将知道(K):(事实性支撑/次位概念) |
生命的特征 |
技能与概念 |
科学精神 |
对生命的敬畏 |
迁移思维与创造 |
健康生活 |
|
生命的意义 |
迁移思维与创造 |
责任担当 |
|
学生将理解(U):(新旧知识联系、理解/解释概念) |
生命是脆弱的也是有韧性的 |
迁移思维与创造 |
健康生活 |
生命体之间是休戚与共的,我们要对生命充满敬畏 |
迁移思维与创造 |
责任担当 |
|
生命需要珍惜和养护 |
迁移思维与创造 |
健康生活 |
|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和奉献 |
迁移思维与创造 |
责任担当 |
|
学生将能做(D):(问题解决、重要概念/大概念在不同时空、领域中的迁移) |
正确的认识和面对死亡。 |
迁移思维与创造 |
科学精神 健康生活 |
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敬畏他人和其他生命。 |
迁移思维与创造 |
健康生活 责任担当 |
|
面对灾难学会自救和正确认识挫折。 |
迁移思维与创造 |
健康生活
|
|
在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 |
迁移思维与创造 |
责任担当 |
根据我们梳理的的核心概念和学习目标我们来设计这一单元的项目式学习方案: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
《通知》指出: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开展课外阅读。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停课不停学”回答记者问时也提到:特别注重疫情防护知识普及,加强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是近年来教育部公开文件中首次提到生命教育,这说明一个个逝去的生命,一天天变化的数字,既让人痛心揪心,也让人反省反思。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反思是,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一)任务发布:
你需要完成的任务:围绕“生命教育”主题,以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生命成长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幸福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死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任选你感兴趣的一个点制作一节生命教育微视频。
下面一些小任务可以帮助你完成最终的微视频
任务1:在岁月静好时,我们总以为人的力量很强大,“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几乎无所不能;我们也总以为人的生命很长久,好像死亡与自己无关,“日子总过得太慢,毕业遥遥无期”。于是,我们极度膨胀,我们为所欲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某些人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手伸向了野生动物,比如此次疫情的焦点之一“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人们贴出了血淋淋的野生动物照片,应有尽有,惨不忍睹。当我们对世界失去了所有的敬畏时,灾祸就来了。我们才发现,人是如此的渺小,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一个小小的病菌,就可以让一个个生命转瞬即逝,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一个个城市手忙脚乱。有个段子说“一直以来,人类把动物关进笼子,今年春节,动物成功的把十几亿人关进笼子”。这是一个无比沉重的代价,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响亮的警钟,世间万物,生命之网,我们每个人都要心存敬畏。
请你从敬畏生命的角度分析吃食野味的危害,我们应该如何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存?
任务2:生命无常,无数天灾人祸告诉我们,死神到来的方式有千万种,谁也不知道意外与明天哪个先来。在这次疫情中,那些逝去的人们恐怕很多都没想到死神会比春节先到。他们都死于不幸,但也有一些不幸是自己疏忽大意造成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贝特·施韦泽曾说“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恶则是伤害生命,压制生命。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因此,守护好生命,不仅是一种重要能力,也是一种道德责任。
请你制作一起突发灾害自救自护手册,可以是文字、漫画、ppt都可以,你的成果可以展示你在微视频中。
任务3:这次疫情让我们看清了许多东西,正如一位网友所言:“还没等我们把病毒检测明白,病毒就先我们一步,检测出了制度的疏漏、官员的道德,商人的良知、专家的素养、医者的操守,以及民众的认知……”当然,也检测出了许多人是如此地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热爱奉献。有人在谣言中说出真相,有人在假期中坚守岗位,有人在危险中迎难而上。那些日夜奋战的医护人员,那些不辞辛劳的配送工人,那些慷慨解囊的爱心人士,都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中的亮光与希望。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命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命。”
“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你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你在疫情中看到的具体事例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任务4:平凡之中见伟大,危难之时见真情。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我们正在见证一个伟大的时代: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不顾危险挺身而出,负重前行;一个又一个的志愿者关键时刻自愿上前,维系安全;还有许许多多平凡的奋战在疫区和后方的普通劳动者……这一切在让我们感动的同时,更给了我们战胜疫情的勇气和信心!
这场战“疫”中最让您感动的人或事是什么?
(二)作品要求:
1. 视频要有片头,片头统一显示显示标题、作者、班级,主要内容和环节建议有字幕提示或说明;总时长为5-8分钟;
2.不得直接剽窃网络内容,引用内容需要注明出处。
3.主题鲜明,内容积极,不涉及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
4. 视频格式为:MP4,MPEG,WMV,可以用专业设备,也可以手机直接录制。要保证画质高清,图像稳定,声音响亮,声画同步。视频分辨率统一设定为1280*720,横屏,大小不超过300MB.
项目 |
相关知识的获取 |
学习能力的提升 |
价值认同的培养 |
自我 评价 |
1.理解生命的特征 □很清楚全部 □能说出一些 □很模糊
2.能够从热爱自己生命、珍视他人生命、承担社会使命、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等角度,感受对生命的敬畏 □能够全部体会 □能够体会一些 □很模糊
3.掌握爱护身体、养护精神、应对挫折的方法 □清晰明确并能很好地执行 □比较清楚,效果一般 □不清晰,效果较差
4.理解生命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都有意义。 □很清楚 □能说出一些 □很模糊
|
1.能够以生命至上为出发点,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境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选择。 □能迅速获取有用的资源 □在别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有用的资源 □没有找到有用的资源
2.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 □清晰明确并能很好地执行 □比较清楚,效果一般 □不清晰,效果较差
3.对于单元核心问题的探究,我觉得自己 □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有利一些体会 □没有什么收获
4.努力在实践中感受与丰富自己的生命,在交往中温暖与和睦彼此,在社会生活中创造与奉献价值 □积极主动,做的不错 □尝试努力,小有收获 □不愿做或没效果 |
1.形成敬畏生命的意识,做出珍视生命的选择,认同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非常认同 □比较认同 □不太认同
2.热爱自己的生命,与周围生命休戚与共。 □非常认同 □比较认同 □不太认同
3.能认同,探究生命的意义绝非空谈,而是为了明明白白过好自己的生活 □非常认同 □比较认同 □不太认同
4.相信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逐渐发现和不断创造生命的意义 □乐于相信并积极探索 □大致认同并有所尝试 □拒绝接受且不愿去做 |
在教学中做单元规划时配备一个概念网络,确定题目、概念性视角、需要解决的分支以及关键主题。然后,从核心概念出发,进行项目式学习,对可迁移性学科观点进行深层次理解,设计具有层次性、衔接性引导性问题,且与单元概括有关联,能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建构知识获得感。依据学生学习目标形成不同类型评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给予学生自我评价的量规以及有深度的问题设计,可以引发学生批判性思考,参照标准,自我修正,通过概念性视角解释事实性或情境性事实之间的关系,辨别相关信息,做出超前思考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